第514章 都要向宋人交钱(推荐明镜新书求支(2 / 3)

三四天能到巨港,往南五六天能到牙加达。

赵与芮没给儿子们护卫,给了赵祺两万宋军,要求他五年内征服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,控制马六甲海峡,甚至印泥部份,而且这军队也不算赵祺的护卫,只是归他封地。

至于武器代差就更不用说,如果赵祺不在,孟瑛每个王朝可能只出动三千人马,根本用不了这么多。

“最快何时动兵?”赵祺这时问。

但他照顾赵祺情绪,想尽量拿下这两个王朝,所以各自出动六千。

“两地地形咱们现在不是很熟,陆上的时间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。”

父皇给他五年时间,这都一年多过去了,朝廷一直在调兵,调资源,调粮草,建港口。

“钟表作用巨大,将来大伙都能明白。”

——

元贞十二年,赵与芮召集科技司和太史局开启钟表研究的同时。

“比如现在是下午三点,到明天下午同样的三点,咱们的水运仪象台,可以分成1440份的刻线,这样就能保证每分钟的准时。”

赵祺封地包括汉州(飞律宾)、婆罗省(文莱和印泥)、新加波等南洋部份岛国。

赵祺点头,接着指着地图上问:“那边马六甲湾峡?”

孟瑛认为,三佛齐和信诃沙里王朝两个王朝都是水师强,步营弱,他们在后面和元军打时,也是靠水师打退元军的。

“拿笔来。”赵与芮这时道。

当时穆罗茶王已统一爪哇岛,势力扩展到巴哩岛、渤林邦、并和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国交战。但东爪哇-三佛齐战争结果,东爪哇国兵败,国王穆罗茶被杀。

而在欧洲,一直到1500~1510年,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,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。

“一天分二十四小时,每小时六十分。”

赵与芮吸取了元军的经验教训。

“一小时六十分。”

大明老朱给儿子们都了护卫,燕王朱棣当年就靠着护卫起家造的反,即便小朱在开战前,把老朱的三护卫调走了,但朱棣一起兵,原先这三护卫也纷纷降了,很快就跟着朱棣一起干。

完成这个改进之后,就可以开始设计大钟。

“日晷一天也是二十四小时。”

赵与芮再三和他强调,不要乱指挥,小型的战斗可以试着参与,大型的战略还是先学学。

“这地方似乎真的比较重要。”赵祺虽然不懂什么军事,但看到马六甲海峡也感觉很重要。

他们要是让元军上了岸,肯定打不过元军,当时的元军还算在巅峰状态。

宋军在婆罗有两個重要港口,一个是原文莱的,主要是往波斯去,还有一个后世西加里曼地区,当然现在宋军建了个婆西港,在新加波对面,卡里马海峡东。

来回的粮就得准备三四个月,一半粮要用来行路中。

这个赵与芮和他们没法解释,也不需要,直接可以升级到用发条。

“那一天就可以分成1440分钟。”

这会婆罗宋军人马很多,每天船只如云,一部份要往波斯,准备对蒙作战,一部份要往新马印。

朝廷要成立新马省,地盘包括后世马来西亚,新加波,印尼(爪哇)。

有擒纵机构就是不难题,难题是用什么样的擒纵机构。

最早的钟是靠重锤加地心引力。

爪哇岛上原本有三个国家,塔鲁纳国在西部,诃陵国在中部,东爪哇在东部。宋太宗淳化三年(992年)东爪哇国王穆罗茶遣使朝贡还和宋朝有了交易。

欧洲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三百年都在研究升级擒纵机构,但都是大伙各干各的,谁有兴趣谁就干,所以前后用了近三百年。

“每分钟六十秒。”

“有了钟表,两支军队同时出发,就可以提前按约定的时间,在某地同时发起进攻。”

宋军水师到这边后,往哪开战都方便。

“汉王请看。”孟瑛向他解释:“这边将来建军营,朝廷大概要驻一个将,三千人在这边负责港口和婆罗省西面的防御,以水师为主。”

忽必烈远征这里带了一千艘船,数万人马,但因为带了一年的粮,所以船有一大半要装粮,宋军不需要带这么多粮,全部都是实打实的军队。

所以孟瑛第一步是囤粮。

三月初,赵祺带着都指挥使孟瑛,水师统制毛成(毛同儿子)一起来到婆西港。

孟瑛说话前,让人拿来地图,然后展现给赵祺看。

赵与芮现在把军队已经调到婆罗省,到爪哇只要五六天,顺风更快。

赵与芮稍微把后世的钟和表画了下,解说里的齿轮,和擒纵机构,这都是水运仪象台原本就有的,加入发条之后,就会更加形象。

“先用发条和齿轮带动。”

这是常规的动力来源。

后面要在上面加刻线,加1440条线,每转到一条线,就代表一分钟,再分二十四小时。

“咱们先造钟,然后简化时辰,把子午丑等简单称之为一,二,三,四——”

而在婆西港的南面,即后世印泥牙加达所在的地方,